闹大了!央视锐评烂尾剧,句句不提以法之名,却句句直戳导演心窝 -

来源:人气:963更新:2025-07-13 18:13:35

从孩童时期学习写作文起,教师便反复强调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关键作用。在信息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这种观点被进一步延伸为“黄金三秒”与“黄金三章”的说法。其核心含义在于,作品必须在起始阶段就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以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并持续留住他们。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编剧和导演开始重视剧集的开场设计,甚至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惊艳开场”。对于创作者而言,只要能够成功留住观众,收视率自然随之提升,因此在剧情推进上也相对从容。然而,观众却常常陷入“被吸引却难以维系兴趣”的困境——明明开场充满悬念,为何越往后看剧情越显平淡?近期,《以法之名》因剧情拖沓引发热议,央视网也针对此类“烂尾”现象发表了专题评论,指出这种质量断层对观众体验造成的负面影响。

《以法之名》作为一部上线初期在豆瓣获得7.8分好评的热门剧集,其结局播出后评分持续下滑至7.3分,并仍有明显下降空间。从观众反馈来看,许多粉丝自开播便坚持追看,却在后四集因叙事转折和角色刻画问题产生强烈不满,最终导致口碑崩塌。

观众对剧集后半段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情节冗余与刻意煽情。作为一部以刑侦为题材的剧集,观众对专案组破案主线的期待本应是核心焦点,但后四集却明显偏离了这一主航道。大量情感线的铺陈挤占了叙事空间,洪亮家族、李人骏夫妇等主配角的个人故事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核心案件的推进变得敷衍了事。反派角色的最终落网更呈现出逻辑断裂,缺乏充分铺垫的突兀收场使得整条故事线显得支离破碎。

该剧存在严重的剧情偏离办案主线问题,即便保留的办案线也未能带给观众满意的观感。一方面,专案组成员始终表现出较低的智商,案件侦破完全依赖于天降神兵般的证人供词和反派内部矛盾;另一方面,当专案组终于锁定关键证人万海时,却因未履行保护职责导致其被反派杀害。更令人唏嘘的是,若非万海主动选择协助破案,他本可平安无事,最终却因专案组的失职而失去性命,这种情节设计暴露了剧情逻辑的严重缺陷。

央视网在评论《以法之名》时,或许因该剧在CCTV8黄金时段播出的特殊性,选择了较为克制的表述方式,未直接提及“烂尾”话题。与部分观众将问题归因于悲剧式结局、认为文艺作品应提供情绪宣泄的“爽点”以满足正能量期待不同,央视网更强调当前剧作中过度依赖悲剧或开放式结尾作为叙事模式的现象,指出这种倾向已形成某种创作惯性。

悲剧结局与开放式结局的设计初衷,本应为故事赋予深层内涵,通过强化叙事的感染力来深化主题表达。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常以悲剧收场,既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也使核心思想更具震撼力。然而当代影视创作中,部分编剧为规避俗套叙事,或刻意引导观众思考,往往采用刻意设计的悲剧性结局,这种做法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引发对叙事真实性的讨论。

并非否定悲剧结局的接受度,而是当悲剧以过于仓促和刻意的方式呈现时,观众的共情反而被愤怒取代。以《以法之名》中的万海为例,这位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其死亡不仅缺乏意义,更因剧情安排显得刻意。如果剧情中专案组确实存在疏漏,最终导致万海遇害,即使喜爱该角色的观众也可能理解这一设定。然而编剧却刻意安排专案组未能察觉万海的暗示,同时忽视对关键证人的保护,最终演变成‘牺牲队友’的戏剧性结局,这种处理方式显然与现实逻辑相悖。

烂尾现象背后的核心问题,其实从某种角度并不难察觉。虽然人们常将草率结局归咎于结尾本身,但更深层的矛盾源于创作逻辑的失衡。正如文章开篇所揭示的,我们从小接受的写作教育往往将开头与结尾置于核心地位,导致创作者潜意识里认为中段内容只要不出现明显短板即可。这种思维模式在碎片化娱乐盛行的当下被进一步放大,演变为'只要开头出彩就等于成功'的畸形观念,使得作品完整性被严重忽视。

然而,真正导致一部剧出现烂尾现象的核心问题,往往在于前期缺乏足够的铺垫以及剧情结构设计的不合理。观众对后半段剧情中情感线的集中呈现感到不满,实际上反映出编剧在前期过度开发支线剧情以追求吸睛效果,最终导致主线叙事被压缩,不得不将这些支线强行收束。

在古典文学创作中,优秀作品应当兼具"凤头猪肚豹尾"的特质,即开篇如凤头般惊艳动人,中段如猪肚般丰腴充实,结尾如豹尾般有力收束。然而反观当下流行的短剧与网络小说,普遍呈现出开头精心打磨、创意迭出的特征,常以匪夷所思的情节设置吸引眼球。但随着叙事推进,内容逐渐陷入模式化窠臼,后期情节往往难以延续开篇的精彩程度,导致故事在高潮未至时便仓促收束。

尽管快节奏社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导致人们逐渐丧失对作品的深度研读耐心,从而催生了短平快的作品类型。然而,这一现象也暴露出编剧行业整体质量的不稳定,对于文艺创作者而言,既要重视作品开头的吸引力构建,更需确保整体内容的完整性与深度,切不可将创作重心局限于开篇。

许多人将《以法之名》的开放式结局简单归类为悲剧收场,认为观众难以接受更加严峻的黑暗结局。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准确,从《漫长的季节》等作品的市场反馈可见,受众对非传统结局的包容度早已超越常规预期,甚至往往比大团圆结局更受欢迎。

观众的不满主要源于《以法之名》整体叙事架构的缺陷以及前期铺垫的不到位。从评论区可见,剧情在中期便显露出节奏迟缓、情节冗余的问题,最终在后四集集中爆发,引发强烈争议。影视创作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美学,优秀的开端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充实的中段支撑,则难以维持作品的整体质感。更值得警惕的是,观众对结局的批评不应止步于表面现象,而需追溯至全片逻辑体系的失衡,这种结构性问题贯穿始终,才导致最终的口碑溃败。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