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最后一集,不是烂尾,是观众被晃了一巴掌 -

来源:人气:492更新:2025-07-13 15:53:30

当《以法之名》的结局落幕时,我的第一反应并非愤怒地谴责剧情崩坏,而是急忙翻查日历确认今日是否为“愚人节”。令人意外的是,这并非虚构日期,由此推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编剧团队手中握有精心打磨的剧本,却选择将其弃之不用,自毁前程。

这部36集的剧作让观众经历了漫长的追剧之旅,大家并非没有坚持,而是被迫紧盯那些零散的线索与角色发展。然而当剧情接近尾声时,导演却以一种突兀的方式收场,留下令人尴尬的混乱局面:正义之士接连离世,反派却安然无恙,叙事逻辑支离破碎,让观众如鲠在喉。以万海的死亡为例,编剧似乎执着于"有牺牲才有分量"的陈旧叙事,这个自第一集便被精心铺垫的角色,承载着初始的冤屈与主线的起点。令人费解的是,当真相即将浮现时,他却在监狱中猝然离世。其悲剧性不在于死亡的惨烈,而在于这个角色本不该在关键时刻陨落。

若专案组已确认其清白,何以仍将其关押于普通监狱?更令人费解的是,监狱方竟安排护士对其实施毒害,此举逻辑漏洞之大,堪比陈胜龙的金项链般显眼,令人难以忽视。此外,郑雅萍若已察觉监狱内存在内鬼,却未采取行动转移万海,究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剧本刻意为之的荒诞安排?这种矛盾的处理方式,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本可顺势揭开的缜密布局,却强行插入一个"悲情炸点",这并非深刻的剧情转折,实为牵强附会的叙事手法。

关于秦峰之死的情节,我不得不质疑编剧的逻辑:这是对牺牲精神的致敬,还是对剧情的敷衍处理?一个曾是军人、历经十三年前屈辱沉浮的硬汉,最终选择挺身而出重归正途,却在主角一次轻率行动中戛然而止。洪亮接到陈胜龙的电话后毫无战术部署便贸然行动,仿佛警察局是自家后院?如此草率的安排是否暗示着编剧对主角光环的过度依赖?秦峰的死亡并非不可接受,但其价值应当体现在精心设计的剧情转折之中。而剧本却让这位完成人物弧光的英雄成为主角的替死工具,这种单向度的牺牲叙事已悄然削弱了角色的深度。观众并非盲目崇拜牺牲,而是对秦峰从卑微到尊严的成长轨迹产生情感共鸣。当李人骏、兰景茗这些功利主义者游刃有余地活着,而真正有担当的角色却在主角的失误中陨落,不得不让人怀疑编剧对"善良"二字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洪亮全程处于被追杀状态,而熊磊则如同刀枪不入的疯狗,却始终未对洪亮造成任何实质伤害。这剧情更像是以超能力逃脱为基调的影视作品,而非真实感十足的扫黑题材。专案组的表现却令人感到深深的尴尬,仿佛在剧情中形同虚设。若非张译与蒋欣竭力支撑,剧中所谓的专案组成员仿佛置身于某个微信群,消息不断却始终回避核心问题。案件的侦破似乎全凭主角独自行动,关键录音需洪亮冒险获取,而证据则通过与黑恶势力的交易取得……如此安排,不禁令人质疑:你们是专案组,还是纯粹的道具组?

当前剧情存在明显的角色塑造失衡现象,主角几乎拥有无敌状态,而配角则被简化为功能性工具。这种"编剧惰性思维"实则是将复杂案件简化为单线叙事,通过过度赋予主角超常能力,让其他角色沦为推动剧情的陪衬。观众期待的应是贴近现实的刑侦故事,而非失真的英雄传奇。至于反派角色的低智表现,更凸显出编剧的自我矛盾——他们声称要对抗的是熊磊,却在塑造反派时暴露了更严重的创作缺陷。程子健从合作黑势力到因未婚妻探望就主动投案的转变过于突兀,爱情的力量固然能激发人性光辉,但更应展现的是人物在压力下的真实反应。禹天成在大厦将倾之际仍选择在会所泡茶等待抓捕,这种行为逻辑既不符合黑帮头目的身份认知,也违背了人物应有的危机意识。江旭东作为经验丰富的卧底,全程缺乏实质性行动,最终在关键剧情中表现出令人费解的淡漠态度,这种角色塑造显然与现实中的职业特征存在明显偏差。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兰景茗的角色弧线戛然而止。剧情从一开始就刻意引发观众期待,将她描绘成"最深的伞",殊不知最终却以"工作失误"草草收场。编剧究竟是担心观众心灰意冷,还是顾虑角色可能追究法律责任?当年生日宴会的描写、会所场景的呈现,是否经得起推敲?观众并非任人摆布的工具,面对这样的结局,舆论的质疑恰是情理之中。柳韵的案例更显讽刺,其贪功冒进的行为导致矿工伤亡,结局却只是"撤职了事"。编剧却声称这位是"有点失策"的"好干部",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不符合现实逻辑,也挑战着观众对复杂人性的理解阈值。当现实中的问题本该被深刻剖析时,剧本却选择了遮掩,这种创作态度实在令人唏嘘。

剧集结尾处频繁出现的"闪回"桥段,最终让观众感到啼笑皆非。若说前几集担心观众难以记住,偶尔插入闪回尚可理解。但全剧每集都采用这种"重复性闪回",以几分钟为单位不断回溯,实在令人质疑编剧是否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这种手法并非服务于剧情推进,更像是刻意延长时长的"招式",导演是否认为观众缺乏辨别能力?傅东育导演虽表示已收到观众反馈并表示认可,但我不禁想,下一次是否不该是"事后反省"式的补救,而是"事前扎实"的创作?这部剧整体表现不俗,节奏把控、演员表演、主题深度和角色塑造在前期和中期均能吸引观众,但收尾乏力的问题,显然源自制作团队对结尾部分的疏忽,而非观众过于严苛。

观众的耐心源自真实的投入与情感共鸣,而非任由编剧在剧本中随意设置不合理的情节转折。我们不排斥剧情的残酷与牺牲,但恳请创作者尊重观众的逻辑与审美底线,用真诚而非套路打动人心。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