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197更新:2025-07-13 15:44:59
暑期档首部集结众星的电影《酱园弄·悬案》(以下简称《酱园弄》)上映后遭遇口碑与票房双重失利。该片耗资超3亿元,汇集章子怡、雷佳音、赵丽颖、杨幂等逾20位知名演员,原本备受期待,但最终票房预测未达5亿,豆瓣开分仅为5.9分,刷新了导演陈可辛职业生涯的最低评分纪录。
关于《酱园弄·悬案》的争议,其核心在于艺术表达与市场期待的错位。影片在视听语言和演员演绎层面展现出专业水准,但叙事策略与观众心理预期产生明显落差——导演试图通过历史语境探讨女性命运,却未能满足观众对"杀夫"故事的戏剧需求;全明星阵容本应成为票房保障,却因角色堆砌导致戏剧重心失衡;上下部拆分的结构设计旨在增强叙事张力,反因节奏断裂引发"预告片式"批评。这种矛盾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创作与消费之间的深层困境:当行业进入高压评价时代,任何创作偏差都可能招致舆论风暴。正如编剧宋方金所揭示的行业现状,当前电影生态呈现四大特征——观众带着审视态度看待作品、群体性批评成为常态、饭圈势力深度介入评价体系、创作者陷入进退维谷的焦虑状态。影片改编自1945年上海真实发生的"酱园弄杀夫案",该案中詹周氏用菜刀杀害并肢解丈夫詹云影的细节,成为引发社会热议的导火索,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与街头巷尾的议论,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对女性困境的集体凝视。
《酱园弄·悬案》剧照中,詹周氏的悲剧命运牵动人心。这位江苏丹阳的女子自幼失去双亲,九岁被卖入上海做丫鬟,二十一岁在被迫婚姻中成为典当行伙计詹云影的妻子。然而婚后遭遇的却是持续九年的情感背叛与身体暴力,丈夫沉迷赌博、频繁出轨,甚至对妻子施以家暴。为改变困境,詹周氏试图进入香烟厂谋生却被丈夫阻挠,最终因积蓄多年的愤恨持刀杀死丈夫。最初舆论将她定性为"当代潘金莲",媒体猜测其必然与奸夫合谋,否则一个弱女子何以行凶?1945年5月法庭一审判决死刑,案件似乎注定以"恶妇伏法"收场。
转折发生在1945年6月,上海女作家苏青在杂志上发表《为杀夫者辩》,细致还原了詹周氏的苦难经历:幼年丧母、被迫婚配、婚后遭丈夫抛弃与家暴、替丈夫处理私情、多次自杀未遂等。苏青指出,这是一位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在压迫环境下选择反抗,呼吁社会重新审视案件。关露随后发表《詹周氏与潘金莲》,批判"淫妇可杀"的舆论导向。随着越来越多的声音表达同情,案件开始出现转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汪伪政权随之瓦解,社会秩序剧烈动荡。此时詹周氏杀夫案正处于上诉阶段,国民政府接管后重新审理,在律师和公众支持下,案件最终于1948年2月改判为15年有期徒刑。电影《酱园弄》正是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展现了女性觉醒的叙事主题:被压迫的女子如何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如何在逆境中走向抗争,并在其他女性的声援下争取正义。
影片巧妙地将时代背景作为重要叙事元素,刻画了1945年上海特殊的动荡时期。战争尾声、政权更迭、思想碰撞,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当案件发生时,汪伪政权已摇摇欲坠,日本战败在即;而日本投降后,汪伪政权彻底覆灭,社会秩序的瓦解为案件带来了新的可能。这种混乱不仅改变了案件的走向,更象征着时代巨变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导演陈可辛在采访中强调,电影关注的并非案件的悬疑与离奇,而是大时代的变迁如何让一个人获得生机。詹周氏的获释并非源于无罪,而是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她得以存活。这种设定深刻揭示了在动荡年代,个体命运往往充满偶然性。影片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展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众生相:雷佳音饰演的薛至武作为日伪警局副局长,象征着末世中腐败的权力体系;李现饰演的小湖北张宝福则代表着市井底层男性的生存状态。
这些角色的互动呈现了旧社会的权力结构:上层阶级通过压迫下层女性获得权力感,而底层男性则在权势压迫下丧失尊严。尽管薛至武的结局如同汪伪政权一样走向覆灭,但影片揭示了权力的恐怖内核始终存在,不会因统治者的更替而消散。通过这一系列人物与事件的刻画,《酱园弄》成功地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巨变紧密结合,展现出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挣扎与转变。
在《酱园弄·悬案》的剧情中,杨幂饰演的王许梅与詹周氏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王许梅作为上海滩识文断字的舞女,因庇护"政治犯"而入狱。在动荡年代,她将"脑子、奶子、肚子"视为生存工具——凭借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她能从报纸新闻中提炼情报,甚至预判日军败局;以身体为筹码换取资源;最终在政权更迭前夕,用假怀孕作为求生手段。而詹周氏则因时代动荡得以存活,这种生与死的差异,恰恰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系统性压迫的荒诞本质。沈佳妮客串的报社主编吴玲同样面临生死抉择,作为追求真相的知识分子,她因揭露汪伪政权黑暗而入狱。尹昉饰演的副主编张言表面是同僚,实则暗中投靠权贵,试图以五根金条收买薛至武杀害吴玲。薛至武的抉择并非源于道义,而是基于谈判条件:五根金条是放人,十根金条才是杀人。吴玲的生死悬于掌权者的一念之间,这恰是对乱世本质的深刻批判。
《酱园弄·悬案》的全明星阵容是市场趋势的必然结果,高投入也促使制片方借助巨星影响力来提升影片关注度与商业潜力。陈可辛始终以打造“群星盛宴”为创作标签,从《甜蜜蜜》《中国合伙人》到《如果·爱》《投名状》《夺冠》,其作品总是汇聚两岸三地顶尖演员。与部分导演将明星视为装饰不同,他更擅长在角色中挖掘演员的独特魅力,赋予其突破常规的戏份与表现空间。
部分观众对群像叙事结构产生抵触,这恰是影片所面临的第二重“错位”。在明星接连陷入舆论危机、公众期待演员成为道德标杆的背景下,此类批评往往披着“理性”外衣,实为对资本操控与流量至上的声讨,且具有强烈的宣泄性。饭圈文化对电影评价体系的深度渗透,甚至在宣发阶段便引发激烈争议。
粉丝群体围绕角色分配和戏份比重展开博弈,部分观众也因剧情未达预期而质疑制片方的创作意图。影片拆分上下部的决策既出于对叙事完整性的考量,也包含对市场风险的精准预判。然而,由于第一部未达高潮,部分观众认为其仅为“预告片”,甚至质疑此举仅为牟利。
春节档期过后,国产电影市场似乎按下了暂停键。多部新片票房表现低迷,带动舆论场陷入焦虑情绪。在这一低迷态势中,《酱园弄》的处境尤为特殊,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当前电影舆论生态已演变为竞技场,观众对作品偏离预期的宽容度持续降低。短视频平台正重塑观众的娱乐消费模式,传统长视频形式及电影行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影愈发难以吸引核心受众;网络空间中的负面情绪不断发酵,导致明星逐渐成为舆论宣泄的替罪羊,对电影的批评也演变为一种无需深入的“共识”;饭圈文化所引发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了评价体系的极化倾向,电影的艺术价值逐渐被边缘化……多重压力交织下,观影人群持续外流,创作者亦陷入创作困境——过度迎合市场被批评为粗俗,过分追求艺术性又招致晦涩难懂的指责;借助明星制造话题容易引发粉丝对立,不使用明星则难以吸引观众。唯有创作者沉心静气打磨作品,适度规避“名人效应”的潜在风险,观众群体亦需以更宽容的姿态参与讨论,避免无端指责与价值预判,方能让电影艺术重归正轨,推动行业走向更可持续的发展。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